当前位置:太原热线 > 娱乐 > 明星

附录二部分党史人物在太湖事迹简介

2022-12-04 09:12:10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太原热线www.0351net.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部分党史人物在太湖事迹简介(不完全统计)

一、外籍部分党史人物简介

刘伯承(1892-1986)男,四川开县人,曾任总参谋长、军委副主席。1955年授元帅军衔。

邓小平(1904-1997)男,四川广安人,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

1947年11月2日,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率野战军指挥部从湖北蕲春胡家凉亭出发,经张家塝前往驻太湖的三纵队司令部,4日,到太湖刘家畈驻南阳河。9日至12日,在刘家畈召开高干会议,刘伯承作形势报告,邓小平作政治报告。刘邓在刘家畈期间,还亲自主持召开了上千人的群众大会和小型的贫苦农民座谈会,宣传国内外形势和新颁布的《土地法大纲》,同时指导三纵队战士用稻草灰染布做棉衣。这期间,刘邓住刘家畈枫树沟。13日,刘邓离开刘家畈枫树沟,经弥陀寺到田家铺。

李先念(1909-1992)男,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七届全国政协主席。

1939年1月至1945年10月,率部长期战斗在豫鄂皖边区,多次到太湖县境内活动。1939年1月任新四军豫鄂边独立游击大队(后为挺进纵队)司令员,率领160余人进入豫鄂边地区,认真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豫鄂边抗日根据地。1941年2月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委,领导豫鄂边抗日、反顽斗争。1943年7月,曾在县西北山区将军山百花洞疗伤,得到当地开明士绅杨远源的帮助。8月13日,李先念率二旅1000余人在太湖玉珠畈,围歼县自卫队一个中队,毙敌20余人、俘获30余人,俘虏中队长梁某。战斗结束后,返将军山并在王家祠堂召开群众大会,李先念到会作了联合抗日和反“摩擦”为主要内容的报告。在弥陀的界岭战斗中,李先念指挥部队全歼国民党军一个营。1947年8月,时任刘邓大军副司令员,随大军南下,12月与邓小平、李达等组成野战军前方指挥部,在大别山内线指挥作战。1984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为太湖题写了“烈士陵园”字幅。

徐向前(1901-1990)男,山西五台人,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授元帅军衔。

1929-1932年间,先后任红一军副军长兼红一师师长,红四军军长兼第十三师师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曾率部在太湖山区活动,给予了太湖北中苏维埃以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李达(1905-1993)男,陕西眉县人,曾任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1955年授上将军衔。

1947年11月4日至13日,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参谋长,在太湖参加了刘家畈高干会议,协助刘邓制定大别山作战方案。

郭述申(1904-1994)男,湖北孝感人,曾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

1932年10月9日,时任红二十七军政委,指挥了太湖与宿松县交界的趾凤河战斗。1934年,时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带领红二十五军一部在太湖弥陀击溃国民党地方武装民团。后带领红二十八军鄂豫皖便衣队活动在太湖将军山等地,并开辟了一个40余户村庄的小根据地,还攻打过弥陀、小池等地反动武装,为红军筹集医药品等物资。在领导皖西北工作中,在“肃反”问题上,郭述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保护了一批革命同志。1978年,受李先念委托,从湖北来到弥陀看望了老区人民。1984年,为太湖题写了“发扬太湖人民的革命传统,为四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的字幅。

徐海东(1900-1970)男,湖北黄陂人,曾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55年授大将军衔。

1932年10月9日,时任红二十七军七十九师师长,率第一、第三团在军指挥部的领导和第二、第五团的配合下,在太湖与宿松县交界的趾凤河与前来堵击的国民党四十六师2个团展开激战。战斗中,徐海东率一团迂回至敌人侧后,首先攻占了小石门制高点,断敌退路并给敌军以重创,使敌混乱。其他各团乘势发动猛攻,激战至下午4时多,毙伤俘敌约1个团,俘敌副团长1人,缴获迫击炮2门、机枪8挺、步枪500余支、子弹4万余发,红军伤亡百余人。10日,敌三十二师、四十七师纠集地方武装进行反扑,战斗呈胶着状态,激战至黄昏,红军主动撤出战斗,乘夜向太湖县弥陀方向转移。趾凤河战斗,是红二十七军组建后的首次大捷,为红二十七军转移赢得了时间。1934年9月4日,时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率红二十五军奔袭太湖县城。徐海东率二二三团从东门攻入,全歼敌援军潜山自卫团80余人和守敌警备旅一部分。入城后,在圣公会设立军指挥部。红军处决了民愤极大的杨生奎、朱少山两人;打开监狱释放被捕的革命者和群众40余人,缴获敌仓库大批棉布并自制了军衣,全军每人发到一把雨伞;发动群众没收了陈裕丰等10余户工商业资本家的布匹、粮食、食盐、衣物、药品等物品并就地分给了百姓。6日,在县城召开了四五千人的军民大会,徐海东作了大会讲话。7日,红二十五军在太湖人民的夹道欢送下离开县城开进大别山。随后恢复了英山、太湖交界的陶家河根据地。

陈赓(1903-1961)男,湖南湘乡人,曾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授大将军衔。

1931年11月至1932年5月率部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6月,率部参加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49年4月,时任二野第四兵团司令员,在太湖城设立指挥部,筹备渡江作战;4月15日,陈赓进驻太湖县徐桥天主堂,亲临一线指挥;16日,陈赓在天主堂主持会议,并召集专员刘秀山、徐桥区长刘金钊,批评在渡江筹粮中伤害中、贫农等严重脱离群众现象,并告以具体办法;17日,陈赓在指挥部召开会议,决定作战方案;24日16时后,陈赓乘车离开徐桥到凉水铺陈氏冲陈氏祠堂宿营。

陈锡联(1915-1999)男,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曾任国务院副总理。1955年授上将军衔。

1947年11月,时任二野三纵司令,刘邓首长来到三纵司令部所在地刘家畈召开高干会议。会后在太湖地区,陈锡联部坚持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作战,1948年1月,三纵九旅在李杜店与国民党一〇八旅遭遇,歼敌1000余人。13日,在陶家冲参加九旅召开的党委扩大会。

阎红彦(1909-1967)男,陕西安定(今子长县)人,曾任四川省委书记,云南省委第一书记,昆明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七大代表、八大候补委员,第一届、二届、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授上将军衔。

1947年,时任二野三纵队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刘家畈高干会议;1948年1月13日,在陶家冲参加九旅召开的党委扩大会。

蔡申熙(1906-1932)男,湖南醴陵人,曾任红十五军、二十五军军长。

1930年11月15日,红十五军军长蔡申熙率红十五军2000余人,由宿松向太湖进发,迅速击溃国民党太湖县游击队、自卫团和公安大队,歼敌60余人,残敌溃逃。16日拂晓,红军进入太湖县城,在天主堂设立军指挥部,18日离开。1932年10月在战斗中不幸牺牲。

郭天明(1905-1970)男,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曾任云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等,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授上将军衔。

1949年4月,时任二野四兵团副司令员,随陈赓等来到太湖,并在徐桥指挥部队在泊湖开展水上练兵。

陈奇(1904-1932)男,湖南桂东人。

1930年11月15日,时任红十五军政委,陈奇和蔡申熙一起指挥了红十五军攻克太湖县城的战斗,18日撤离。1932年2月,因“肃反”被错杀。

吴焕先(1907-1935)男,河南新县人,曾任红二十五军军长、政委,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

1934年9月,与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攻克太湖城,1935年8月,在甘肃四坡村战斗中牺牲。

高敬亭(1901-1939)男,河南光山人,曾任红二十八军政委、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

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入党,鄂豫皖根据地重要领导人之一。1935年2月3日,高敬亭率部在太湖凉亭坳(今属岳西县)金家大屋召开会议,重建红二十八军,任军政委,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党政工作。1935年7月,红二十八军到达太湖店前河(今属岳西县),与中共皖西特委和皖西地方武装会合;在冶溪河全歼敌二十五路军别动队;后在太湖李杜店进行了部队整编,在店前河会议上确定了“四打四不打”的游击战作战方针。1936年3月,在弥陀柴家山主持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作出“敌上山,我下山”、“以营为单位分散游击”和“加强便衣队建设”等三项决定。1938年1月,高敬亭部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1935年至1939年,高敬亭率部长期战斗在太湖及周边。1939年6月24日,高敬亭被错杀,后平反恢复名誉。

方永乐(1916-1936)男,安徽六安人。

1929年11月参加游击队,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共党员。先后担任皖西北道区少共书记,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少共书记,鄂东北道委少共书记、红二十八军八十二师政委等职。

1935年1月,他率领独立团五六百人与高敬亭部会合后,在太湖凉亭坳(今属岳西县)重建红二十八军,任八十二师师政委。在太湖、潜山、霍山、英山4县交界处建立游击根据地,成立四路游击师,开展游击战争。7月,红二十八军在太湖店前河召开营以上干部会,他提出“四打四不打”的作战原则。会后,红二十八军和八十二师在7月7日下午,取得歼灭伪安徽省保安团一个营的胜利,俘敌100余人。8月13日,又长途奔袭驻花凉亭的敌一九五旅三九〇团,毙敌伤敌200余人,俘敌100余人,获步枪200余支、轻机枪3挺、迫击炮1门、子弹1万余发。1936年3月,红二十八军在太湖柴家山召开会议,总结了八十二师师政委方永乐创造的分散在敌后活动的经验,决定以营为单位分散活动,加强便衣队的建设,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15日,方永乐率部在太湖九田陈华冲,成功伏击敌二十五路军先遣队,方永乐亲自挥舞大刀,连杀敌3人。6月14日,方永乐率手枪团三分队在护儿山雾露塘坳口掩护军政委高敬亭和主力部队向南转移的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

张体学(1915-1973)男,河南新县人,曾任湖北省省长、省委书记,武汉军区政委,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39年至1945年,张体学任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鄂东独立团政委、第五师十四旅旅长、独立二旅旅长期间,长期战斗在鄂皖边区,经常到太湖的将军山、北中、玉珠、界岭一带活动和战斗。1946年7月中旬,中原军区突围后,独立二旅旅长张体学率四、五、六团5000余人在玉珠畈集中并休整了3天,并在太湖建立了杨家老屋区委和便衣队。

李六如(1887-1973)男,湖南平江人,曾任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全国政协常委。

1927年4月18日,时任北伐军第二军第四师党代表的李六如率第四师来太湖,4月29日,会同太湖县国民党左派党部召开了2万余人的“讨蒋”大会,发表演讲,并帮助和支持国民党左派太湖县党部打开了工作局面。

柯庆施(1902-1965)男,安徽歙县人,曾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1926年至1927年期间,多次来太湖地区活动,帮助成立国民党左派太湖县党部,协助北伐军进驻太湖,在太湖传播马列主义,发展中共党组织等革命活动。1927年4月29日,与周新民等人在太湖主持召开了万人讨蒋大会。

周新民(1897-1979)男,安徽庐江人。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最高人民检察署秘书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1926年至1927年期间,多次来太湖地区活动,帮助成立国民党左派太湖县党部,协助北伐军进驻太湖,在太湖传播马列主义,发展中共党组织等革命活动。1926年9月,参与成功策动了陈雷起义;1927年4月29日,与柯庆施等人在太湖主持召开了万人讨蒋大会。

朱蕴山(1887-1981)男,安徽六安人。

早年参加光复会,进行反清活动,曾参与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陪斩,临危不惧。后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讨袁运动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并创办《白话报》、《评议报》。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常务委员,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脱离中共后,曾加入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任干事。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曾参与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组织的抗日同盟军的活动。1935年,与李济深、蔡廷锴等发起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1943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中央常委,同时任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干事。1947年底,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委、组织部长。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后,历任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民革第一、二、三、四届中央常委,第五届中央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26年,受国民党左派安徽临时执行委员常恒芳委派,与周新民等在太湖成功策动陈雷起义。

林维先(1912-1985)男,安徽金寨人,曾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授中将军衔。

1935年随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在太湖凉亭坳重建红二十八军。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时任团长的林维先长期战斗在太湖山区。1941年3月,林维先任新四军七师挺进团团长时,帮助成立了中共太湖县黄牸乡抗日游击队支部,促进了黄牸乡抗日游击队发展壮大,以后该游击队加入了新四军序列。抗战时期林维先随新四军七师在太湖徐桥湖区和太湖山区活动,主要地点有泊湖、罗家岭、柴家沟等。

孙毅男,1913年生,浙江杭州人。

曾任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长,代理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书记,中共东北特委宣传部长,中共苏北特委特派员组组长,重庆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副教授,浙江省文史馆研究员等。抗战期间在太湖领导中共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工作。

1931年8月入党,1937年底,在湖北红安任中共长江局和湖北省委举办的青年干训班任校委委员、副书记。1938年4月,中共长江局周恩来、董必武等派孙毅来太湖开展建党工作。后经省动委会推荐任太湖动委会指导员;6月,在太湖成立中共太湖中心县委(对内称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简称“皖中工委”),任书记,领导太湖、潜山、岳西、宿松、怀宁、望江、桐城、英山、黄梅、安庆等地党的工作和抗日救亡运动。同年6月30日,中共太湖中心县委撤销,孙毅以皖中工委的名义坚持在太湖地区开展党的工作。同年12月,重建中共太湖中心县委,孙毅任中心县委书记至1939年2月底离开。

在太湖工作期间,孙毅以太湖县动委会指导员的名义组织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发展壮大了党的组织,动员和发动了民众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成功破获了两起汉奸特务案,打开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局面,推动了太湖地区抗日救亡“黄金时期”的形成。

李丰平(1912-2008)男,四川铜梁(今属重庆市)人,曾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浙江省委书记、中顾委委员。

1941年3月,时任新四军七师挺进团政委,帮助成立中共太湖县黄牸乡抗日游击队支部,后太湖县黄牸乡抗日游击队加入了新四军七师挺进团序列。

鲍志先(-1988)男,湖北麻城乘马岗区鲍家湾人,曾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55年授中将军衔。

1947年11月,时任二野三纵副政委,在太湖参加了刘家畈高干会议,并任皖西军区政治部主任,领导了开辟皖西解放区。

张际春(1900-1968)男,湖南宜章人,曾任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文教办主任,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

1947年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副政委,在太湖主持召开了刘家畈高干会议。

曾绍山(1914-1995)男,安徽金寨人,

曾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辽宁省委第一书记等,全国六届人大常委,中共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1955年授中将军衔。

1947年,时任三纵队副司令员,在太湖参加了刘家畈高干会议。会议决定曾绍山任皖西军区司令员,领导开辟皖西解放区。

刘子久(1901-1988)男,山东广饶人,曾任中共七届候补委员,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国家劳动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1947年11月,时任中原局常委,出席刘家畈高干会议,并在大会上作报告。

刘士奇(1902-1933)男,湖南岳阳人,曾任红四军、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二十七军军长。

1932年10月9日,时任红二十七军军长,亲自指挥了趾凤河战斗。此战歼敌一个团,缴获机枪8挺、步枪500余支,取得了红二十七军组建后的首次大捷,使敌人在一个星期里不敢轻举妄动,为红二十七军转战贏得了时间。10月中下旬,率部转战到太湖地区。后在“肃反”中被错杀。

刘昌毅(1914-1999)男,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历任铁道公安部队副司令员,海军基地司令员、舰队司令员,济南、南京、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第三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授中将军衔。

早在红军时期,刘昌毅就随部队多次转战至太湖;1947年5月18日,刘昌毅率部转战至皖西,5月23日,与桂林栖领导的地方武装会合,任皖西人民自卫军司令。9月初,曾率部队攻克了徐桥镇等地,9月28日,配合主力部队攻克太湖县城。参加了刘家畈高干会议,会后刘昌毅调二野三纵队任副司令。1946年冬至1948年1月间,刘昌毅经常率部在太湖活动,1948年1月13日,在陶家冲参加九旅召开的党委扩大会。

桂林栖(1913-1971)男,湖北黄梅人,曾任安庆地委书记,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安徽省第一届政协副主席,安徽省副省长,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

1947年,任皖西人民自卫军政委、皖西工委书记,参加了刘家畈高干会议,并任皖西区党委副书记。在其任地方工委负责人和皖西人民自卫军政委期间,经常率部在太湖山区活动。

何德庆(1916-1993)男,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兼校务部政治委员,后勤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1955年授少将军衔。

1947年11月,时任皖西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政委,在太湖参加了刘家畈高干会议,会后调任刘邓大军三纵七旅副旅长。其任皖西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政委期间,曾多次在太湖境内活动。

胡鹏飞(1915-)男,安徽金寨人,曾任海军航空兵副司令员,海军副参谋长,海军司令部顾问。1961年授少将军衔。

1947年11月,时任皖西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支队长,在太湖参加了刘家畈高干会议,会后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七旅参谋长。在任皖西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支队长期间,经常在太湖境内打游击。

郑国仲(1913-1992)男,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曾任海军副司令员,中共十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授少将军衔。

1947年11月,时任二野三纵副司令员,在太湖参加了刘家畈高干会议。

卢仁灿(1915-2007)男,福建永定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委、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1955年授少将军衔。

1947年11月,刘家畈高干会议决定卢仁灿任皖西一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率地委机关和地方武装在太湖山区开展游击战。1949年春,刘伯承指定随其接管南京。

陈康(1911-2002)男,湖北武穴(今广济县)人,曾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委员。1955年授中将军衔。

1934年9月,时任红七十三师二七四团二营营长,参加了攻克太湖县城的战斗。1982年11月,来太湖考察红十五军战史。

陈祥(1916-1997)男,安徽金寨人,曾任北京军区副政委,解放军工程兵副政委,中共七大候补委员。1961年授少将军衔。

随红二十五军、二十七军在太湖活动。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红军长征后,他留在潜山、太湖、英山边区武工队工作,坚持了3年艰苦的游击战争。1983年9月,来太湖考察红二十五军、二十七军战史。

童国贵(1916-1994)男,江西信丰人,曾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一大代表。1955年授少将军衔。

1948年1月,时任三纵九旅旅长,指挥所部第二十五、二十六团和旅部直属单位在李杜店与国民党军队一八旅展开遭遇战,歼敌1000余人,三纵九旅亦伤亡579人。战斗结束后,童部撤至陶家河地区休整,并在此召开旅党委扩大会议,后随大军转至外线作战,参加淮海战役。

程一萍(洪沛)男,曾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抗战初期在中共太湖县委工作,时任安徽省动委会第十四工作团成员,在太湖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戴重远(1913-)女,江苏泰州人,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财经学院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组织部部长等职,享受省级待遇。

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莫斯科召开的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回国后从事工人运动,1932年,与太湖甘家沙湾人甘莲笙结婚,在太湖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汪运祖(1915-)男,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曾任江苏省军区第三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后勤部政委、顾问。1964年授少将军衔。

1934年9月,随红二十五军攻克太湖县城。

张希才(1912-1986)男,安徽霍邱人,曾任南京军区炮兵副政委,南京军区副政委、顾问,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授少将军衔。

1934年9月,时任红二十五军团政治部主任,率部随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一同攻克太湖县城。

梅盛伟(1914-1995)男,湖北阳新人,曾任空军第一军、第二军政委,交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61年授少将军衔。

1930年11月,时任红军战士,随红十五军攻克太湖县城。1982年11月,来太湖考察红十五军战史。

兰桥曾任总参动员部副部长,广东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授少将军衔。

1930年11月,随红十五军攻克太湖县城。1982年11月,来太湖考察红十五军战史。

夏云飞(1913-2007)男,安徽金寨人,曾任南海舰队航空兵司令员,海军航空兵参谋长。

1934年间,随红二十五军在太湖活动。1983年9月,来太湖考察红二十五军、二十七军战史。

彭涛(1913-1961)男,江西鄱阳(今波阳)人,曾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化学工业部部长,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一二·九”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

1947年,率部挺进大别山。11月,时任第二野战军三纵队政委,在太湖参加了刘家畈高干会议,并调任中共皖西区党委书记兼皖西军区政治委员,领导开辟皖西解放区,多次亲临太湖指导县委开展工作。

于一川(1917-1990)男,河北沧州南皮人,曾任云南省省长,河南省委书记,中共八大、十三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47年,随刘邓大军南下,1947年11月,在太湖参加了刘家畈高干会议,并被任命为中共皖西区党委副书记、军区党委副书记,领导开辟皖西解放区。

张伟群男,曾任中共皖西工委副书记,皖西支队副政委。

1947年11月,在太湖参加了刘家畈高干会议,并任中共皖西二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副政委,领导开辟皖西解放区。

钟大湖(1916-2003)男,福建福鼎人,曾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

1947年11月,在太湖参加了刘家畈高干会议,会后任皖西军区第二军分区副司令员,领导开辟皖西解放区。

胥治中(1917-1994)男,湖北石首人,曾任海军炮兵学校政委,国防部第七研究院副院长等,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1955年授少将军衔。

1947年11月,时任一纵三旅政治部主任,皖西人民自卫军副政委,在太湖参加了刘家畈高干会议。

孔令甫(1913-1970)男,河南镇平人,曾任农建五师师长,志愿军铁道工程师师长,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授少将军衔。

1947年11月,时任皖西人民自卫军第二支队支队长,在太湖参加了刘家畈高干会议,并调任皖西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1949年元月,孔令甫亲率基干团两个主力连与县大队,在天华镇辛冲的完场、平头岭、碎石岭一带围歼国民党县自卫大队,共歼、俘、伤敌400余人。县大队长李宽被当场击毙。至此,县太西、太北各乡遂告解放。

傅大章男,曾任安庆地委书记、芜湖市委书记,安徽省林业厅党组书记等,省级待遇。

1948年,任一地委副书记期间,领导军分区与中共太湖县委一道长期战斗在太湖山区,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

秦基伟(1914-1997)男,湖北红安人,曾任北京军区第二政委、第一政委、司令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授中将军衔,1988年授上将军衔。

1949年4月间,时任二野第十五军军长,在二野第四兵团司令员陈赓的领导下,率第十五军进驻太湖,在县城设立军指挥部,指挥所部在徐桥泊湖地区开展水上练兵,参加渡江战役。

谷景生(1913-2004)男,山西临猗人,曾任志愿军第十五军政委,广州军区副政委,乌鲁木齐军区政委,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书记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书记、第一政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共十二大代表。1955年授少将军衔。

1949年4月间,时任二野第十五军政委,在二野第四兵团司令员陈赓的领导下,率第十五军进驻太湖,指挥所部在徐桥泊湖地区开展水上练兵,参加渡江战役。

向守志(1917-)男,四川宜汉人,曾任第二炮兵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党委书记等职,中共第十一大代表、十二大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1955年授少将军衔,1988年授上将军衔。

1949年4月间,时任十五军四十四师师长兼政委。率部进驻太湖徐桥镇,并设立师指挥部。指挥所部在徐桥泊湖与望江县交界处开展水上练兵,四十四师作为渡江先遣部队,在太湖地区圆满完成渡江作战的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陈鹤桥(1914-)男,安徽霍邱人,曾任昆明军区副政委,解放军通信兵政委、党委书记,第二炮兵政委、党委书记,中共十一、十二大代表,十一届中央军委委员,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55年授少将军衔。

其在红二十七军、二十八军和二十五军工作期间,曾多次转战太湖。1947年,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随刘邓大军南下来到太湖刘家畈。

杨国宇(1914-2000)男,四川仪陇人,曾任海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中共七大代表。1961年授少将军衔。

1947年,时任晋冀鲁豫军区军政处处长,随刘邓大军南下来到太湖刘家畈。

陈少敏(1902-1977)女,山东寿光人,曾任全国纺织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全国政协第二、第三届常委,八大中央委员。

1939年,同李先念率领小部队,先后到达鄂中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任中共鄂中区委书记兼任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政治委员。1940年1月,改任中共豫鄂边区党委书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任副政治委员。1943年1月任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副书记,为建立豫鄂边区敌后党的组织、创建革命根据地、发展中原敌后游击斗争,做出了很大成绩。1940-1947年间,陈少敏率部2000余人在辛家冲、黄岗、八牸畈一带活动。

徐国定女,1913年生,安徽安庆人。

1938年4月来太湖,6月任中共太湖特支书记,同年12月任中共太湖县委书记、中共太湖中心县委组织部长,是太湖县动委会主要领导人之一。其在太湖工作期间,积极组织和领导太湖民众开展抗日救亡斗争,先后发展10多名青年入党,成立了中共太湖四区特别支部和三区特别支部,在党的建设、组织抗日宣传、组织抗日武装等方面做出了贡献。1939年2月底离开太湖。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后任浙江师范学院物理系教授。

陈洁女,上海人。

1938年,随省属三十四工作团来太湖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后去延安,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商业部副部长。

周吉可(1906-1935)男,重庆合川太和人,曾任红十五军、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9月,时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与徐海东、吴焕先等率部攻克太湖县城。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任政治部秘书长,因伤、病齐发,牺牲于长征途中的川西。

许少林(1918-1997)男,河南偃师杨村人,曾任南昌市委常委、市革委会副主任,江西省抚州地委书记,江西省副省长、顾问。

1947年,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0月,任中共太湖县委书记。上任后,他根据刘邓首长“坚持下来就是胜利”的指示,领导开展武装斗争,粉碎敌人的“围剿”,解放了太湖山区。1949年,太湖县全境解放,许少林带领全县干群,积极征集粮草等物资,支援大军渡江,同时开展了剿匪反霸斗争。1950年5月,许少林调离太湖。夫人杨杏珍,1949年春任太湖县委组织部部长,后曾任中共南昌市委副书记。

吴克万(1922-)男,山西昔阳人,曾任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第一副部长、部长。

1947年,随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先任中共六安县委书记,12月任中共太湖县委副书记,与许少林等一起,建立和扩大游击根据地,领导革命武装解放太湖全境。1950年2月任太湖县委书记,同年上调安徽省委组织部。

梁从学(1903-1973)男,安徽六安晏公庙人。

1929年9月参加农民协会,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皖北军区司令员,江苏军区(后为省军区)副司令员。长期战斗在大别山区。

1933年1月起,就在原红二十八军和重建的红二十八军中任职直到抗日战争爆发,1936年3月,在太湖参加柴家山会议,25日,梁从学率二四五团130余人一举攻克徐桥镇,歼灭该镇守护队,随后又创造了连克潜山、怀宁5镇的战绩。梁从学历次作战身先士卒,舍生忘死,先后负伤13次。

梁诚(1916-1948)男,湖北洪湖(今沔阳)人。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后编入红二方面军,跟随贺龙进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在延安留守兵团工作。1944年,党中央为了加强新四军第五师的发展,随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干部队南下,在第三分区担任四十五团政委,江汉军区成立后,任独立旅第二团政委。1946年6月,新四军第五师中原突围,独立旅突围到达鄂西北。1947年春,奉中央军委指示,鄂西北军区副司令刘昌毅带领部队东渡汉水,转战大别山,梁诚任第二大队政委,1947年9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皖西军区成立,梁诚任第一分区副政委。

1948年7月1日上午,皖西一地委、一分区机关在太湖县虎丘地区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27周年大会,下午向马嘶铺方向转移。当时,基干团是前卫,已过了马嘶铺到了长岭,二十团担任后卫,在离马嘶铺不远的狮头岭,当地委、分区机关30多人正走在马嘶铺小街上时,突然与从英山斜插出来的国民党广西军第七军的一个营遭遇,情况非常危急,梁诚当机立断,和警卫员魏金松用两支手枪顶住敌人,掩护地委、分区机关脱离了险境,战斗中梁诚不幸牺牲。其遗体安葬在县烈士陵园。

李唐(-1948)男,曾任皖西一地委副书记。

1948年初,地委副书记李唐在寺前河召集宿松县委副书记张世凯和太湖县委书记许少林、副书记吴克万研究分工、开展武装斗争和土改等工作。1948年4月,国民党保安团从三面包围太湖太北根据地,李唐与敌工科长姚大非率10余战士在寺前区寨下托与敌人激战。李唐等4人不幸被俘,后被杀害于桐城县黄甲镇。

章安翔(1919-)男,安徽绩溪人,曾任南京军事学院刘伯承院长秘书,安徽省图书馆馆长。

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任刘、邓首长的警卫连连长,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作战科作战参谋,1947年11月,随刘邓大军到达刘家畈。

张之轩(1919-2006)男,河北蠡县人。曾任国际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公安部政策法律研究室主任。

1947年11月,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保卫部副科长,随刘邓大军到达刘家畈。

张生华男,曾任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

1947年11月,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作战处的党支部书记,随刘邓大军到达刘家畈,并参加高干会议。

赵玉亭(1915-1948)男,河北赞皇人,曾任刘邓大军三纵九旅二十六团团长。

1948年1月5日,担负战略进攻任务的三纵九旅从弥陀出发准备攻打太湖县城。6日清晨,部队行军至李杜店与国民党整编二十五师一〇八旅相遇,展开激战。到上午10时许,敌援军约8000余人分三路赶到增援,并对三纵九旅形成包围态势。赵玉亭率部堵击敌增援部队未果,随即率部向敌占高地笔架山发动攻击,但由于敌军居高临下且火力猛烈,冲夺未能成功。战斗中赵玉亭不幸牺牲,年仅33岁。为纪念赵玉亭烈士,新中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曾将李杜乡命名为玉亭乡。其遗体原安葬在县烈士陵园,后移至石家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罗永年(-1948)男,四川人。

1948年1月6日下午,李杜店战斗进行到关键时刻,三纵团级干部亲自操机枪,营连干部争先杀敌,与敌人展开血战,在天鹅池、廖家龙头、段家垄等阵地的激烈争夺战中,时任刘邓大军三纵九旅二十五团副团长的罗永年身负重伤,后牺牲。

王玲曾任南京军区总医院政委。

1934年9月,随红二十五军攻克太湖县城。

万玉华男,曾任江苏淮阴军分区政委。

1947年至1949年5月,先后任皖西一分区基干团六连指导员、太西游击大队第一副政委兼太西指挥部副政委、太湖县指挥部副政委,在太湖坚持了长达3年的武装斗争。指挥和参加的主要战斗有:保卫桐山根据地、夜袭黄界河、田家滩和兰家山伏击战、碎石岭战斗、反匪剿霸、捕灭大刀会等。

袁立山(1895-1946)男,河南新县人。

1936年参加红二十八军。1939年在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一集团军独立游击第五大队当医生。

1941年5月,经鄂皖边党委决定,成立蕲太英浠边县委,同时决定正式成立蕲太英浠边县医院,任命袁立山为院长。1942年2月,新四军第五师师长李先念率部东进鄂皖边时,给了袁立山一批重要药物。从1940年起到1946年,袁立山在蕲太英浠边县医院工作达7年之久。共有2000多人次伤病人员得到治疗。后因叛徒告密,1946年11月,袁立山在仙人冲破沟山洞被俘,受尽各种酷刑,后押解安徽蚌埠杀害。其所赠医书,现藏于本县杨远源家中。

李景堂男,曾任河南省政协常委。

1947年至1948年任太岳县委书记期间,战斗和工作在太湖山区。

和英男,曾任安庆地区档案局局长。

1947年10月至1949年6月,任中共太湖县委委员兼寺前区委书记,领导区干队和区政府坚持武装斗争、开展土改。

董保堂男,曾任太望县工委书记、县长。

1947年冬来到太湖,随后任太望县工委书记、县长,活动在太湖泊湖地区。1948年5月,带队撤至太湖山区,太望县撤销后,随一分区在太湖山区活动。

侯振江男,曾任安徽省公安厅副厅长。

1947年至1948年,任太岳县委副书记期间,战斗和工作在太岳边区。

岳中林男,1927年生,河北涉县人,曾任芜湖县委书记,芜湖市副市长、市人大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岳中林任太湖县委书记期间,以一个人民公仆的身份,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行、同劳动。在他任期内,全县除建成了方洲这座中型水库外,还兴建了几十座中小型水库和100多口当家塘,彻底改变了太湖县过去“五天不雨小旱,十天不雨大旱”的局面,为农业丰收提供了保证。

李谦恭男,1947年南下干部,时任天池支队政委。曾在太湖县城传达刘家畈高干会议精神,并工作了一段时间。

杨震男,1946年任皖西支队第三大队队长。在中共皖西工委的领导下,率所部在太湖山区工作和战斗一年有余。

钟子恕(1922-)男,湖北黄冈人,曾任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中国农科院研究所所长等。

1941年任中共蕲太英浠边县委书记,在鄂豫皖边区进行了5年抗日游击战,建立了“三三制”民主抗日根据地。1946年4月至1947年8月,任中共蕲太英县委书记,领导蕲太英边区斗争。在鄂豫皖边区的斗争中,钟子恕多次到太湖县内指导工作开展游击战,1946年9月,在太湖鸡笼山同国民党川军战斗中负伤。

熊海清(-1932)男,红二十七军八十一师二团团长。

1932年10月在太宿交界的趾凤河战斗中牺牲。

杨余厚(1907-1932)男,河南商城人,1932年10月牺牲于太湖县清甫街。时任红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一团副团长。

裴植(1918-)男,山西运城人,中国摄影学会、摄影家协会、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

1947年任晋冀鲁豫军区摄影科长,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用镜头真实记录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黄世德(-1946)男,曾任鄂皖边地委书记、独二旅六团政委。随独二旅在太湖山区活动。

1946年8月下旬,在蕲春乌沙畈女儿寨战斗中牺牲。

曾克男,原刘邓大军随军记者。

1947年随大军来到太湖刘家畈,多次撰文报道刘家畈高干会议情况。

陈斐琴(1911-)男,广东兴宁人,解放军海军文化部部长。刘伯承、邓小平研究专家,著述甚丰。

1947年,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李朴男,新华社工作。

1947年,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刘家畈高干会议知情人。

王文桢男,西安空军航校工作。

1947年,时任刘邓大军作战参谋。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刘家畈高干会议知情人。

刘达恒男,北伐军第七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

1927年2月2日,率两个团来太湖,以调解为名,召开国民党左派县党部和豪绅集团人员会议,收缴了豪绅武装,帮助成立了太湖县农民自卫团。

钟大湖男,曾任皖西支队支队长、皖西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支队长。1947年11月在太湖参加刘家畈高干会议。长期在太湖坚持开展武装斗争。

二、太湖籍部分党史人物简介

赵朴初(1907-2000)男,寺前人。全国政协第九届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

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后,他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组织妇女支前,动员和掩护300多名青壮年奔赴前线,千方百计地救济、安置难民,并将经过培训的1000多名中青年分批送达新四军参军抗战。1945年12月,他与马叙伦等在上海组织成立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并致力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作为宗教界领袖,他致力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并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呕心沥血开展对外友好交流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工作,并做出重大贡献。他热爱家乡,个人先后捐款45万余元支持家乡发展教育事业和开展扶贫救灾。1990年秋,赵朴初偕夫人回乡视察并留下许多墨宝。2004年10月,太湖县迎回赵朴初部分骨灰并在家乡进行树葬。

甘陵(1903-1995)男,原名甘信元,江塘人。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太湖县早期共产党员之一。1928年2月,中共怀宁县委派他开展太、宿、望及皖西一带党的工作。甘信元回太湖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员。3月,在家乡江塘乡甘家沙湾成立太湖县第一个党支部,并任书记。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太、宿、望党组织相继建立并不断发展壮大,太湖党组织从支部扩大为特支、特区委、县委,甘信元先后任特支、特区委、县委书记,并任皖北特委委员。在发展中共地下组织时,他还注意发展革命武装力量,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太望赤卫队,兼任指导员。1930年4月,领导太、宿、望边界人民发动了大石岭农民暴动。暴动失败后,甘信元遭到通缉被迫离开太湖,几经辗转到达延安,先后任晋察冀联大文艺学院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等职,后调晋察冀分局从事情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广州站站长,中央直属机关一局局长,中国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等职,长期从事国家机密情报工作。晚年定居河北省石家庄市,1995年1月11日病逝。同年清明节,甘信元原所在单位及其亲属遵其“死后不登报,不发讣告,不通知外地亲友,不留骨灰”之遗嘱,将其骨灰撒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岗南水库。

蔡别文(1925-)男,晋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部长,1988年授中将军衔。

1939年11月参加新四军,先在七师从事文艺宣传工作,后任政工队队员、青年干事、宣教干事、连指导员、团宣教股长,从事抗日工作。1947年至1949年任解放军二十四军某营教导员,参加渡江战役,并获“渡江模范营”称号。参加过孟良崮、淮海、渡江、抗美援朝等重大战役,多次负伤,屡立战功。1969年至1983年先后任二十四军副政委、政委,198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等职。

刘王立明(1896-1970)女,新仓花园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在上海发动妇女募集寒衣,支援前线,抢救伤病员,还负责主持梅园难民救济所工作。1938年,在武汉、重庆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并在四川叙府创办难童教养院,抚养来自襄樊沦陷区的数百名难童。同年7月6日,她以国民议会参政员身份出席有中共代表参加的参政会议,在会上,一再揭露国民党祸国殃民的罪行,痛陈贫民百姓的苦难生活。1943年9月,在第三届第二次国民参政会议上,国民党军政部长污蔑共产党和八路军,中共代表严词驳斥后,刘王立明登台质问何应钦:“为何避而不谈八路军、新四军前线抗日、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指责何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有意制造‘摩擦’,破坏团结。”1944年10月,当选为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与李德全、史良、刘清扬等发起组织中国妇女联谊会,团结国民党统治区妇女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积极抗日,从事各种爱国民主活动。曾任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常委,世界妇女节制会副主席,中华妇女节制会主席。

张剑飞(1917-2008)男,弥陀田家(真君)人。

1936年10月参加革命,1937年,回到家乡在田家组织了抗敌协会,后又组织了一支约二三十人的抗日自卫队,年底因经费困难自卫队被迫解散。1938年,在太湖县动委会直属抗日工作团十四团工作,任总务,在四区帮助组织抗敌协会、抗日自卫队,开展抗日宣传工作。这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太湖与日军展开殊死战斗,张剑飞等人积极组织民夫和粮食予以及时支援。1939年随团离开太湖,在无为加入新四军,在高邮、甘泉等地开展抗日斗争。在解放战争中,参加了孟良崮、莱芜、开封、济南、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后任国务院机械工业部生产调度局、外事局、汽车工业总局副书记、副局长,中国汽车工业公司顾问等。

张笠(1911-1997)男,天桥人,曾用名张奕襄。

1934年参加革命,1937年8月回太湖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和一批同学成立了3个宣传队,张奕襄任宣传队长,并与石明之、张维、张擎等在羊角河办了一所小学,以学校为基地,宣传抗日救国。1938年,任中共太湖县委委员、县委组织部部长,第四区区长,动委会指导员,中共四区党支部书记,领导并从事抗日救亡工作至1940年3月。后随十四工作团撤到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任第二工作队副队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全淑县委书记、滁县地委第一副书记,省物资局副局长等。

张维(1915-2004)男,天桥人,曾用名张奕浑。

1938年参加革命,在太湖县四区动委会工作,1939年任省属十四抗日工作团团长蔡申熙简介,在家乡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40年2月参加新四军。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后转到地方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党委组织部部长等职。

张擎(1916-1979)男,北中镇人。

1937年,与张维等创办羊角河小学,宣传抗日救国。1938年,参加太湖县动委会,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40年,参加新四军。新中国成立后任山东机械学院院长等职。

李朴民(1916-1987)男,原名李刚木,赵河乡黄下人。

1938年10月在太湖参加抗日工作团,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赴延安抗大学习,后分配到八路军部队工作。曾任中国电影协会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电影制片厂厂长等职。

石明之(1914-2002)男,牛镇人,曾用名石磊。

1937年,与张维等创办羊角河小学,宣传抗日救国。1938年入党,任太湖第四区动委会宣传部长、县属抗日工作团(十四团)副团长、乡长等职,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参加新四军,任江北游击队大队长等。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西省计委副主任,《江西日报》总编,萍乡市革委会主任等职。

张友明(1915-)女,原名张锦屏,天桥人。

1938年秋在太湖参加县属抗日工作团,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在无为参加新四军,1940年入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安庆市委党校校长、支部书记,市人事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

程萍男,又名姚安怀,天华人。

抗战时期参加省属十四工作团,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去延安。曾任甘肃省科委主任、江苏省科委主任等职。

甘莲笙(1904-1993)男,江塘人。

1924年在上海参加革命,1926年在太湖加入国民党(左派),与中共党员赵耀华等一起活动,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回太湖与戴重远结婚共同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后赴淮南抗日根据地。1942年5月,调新四军二师工作,后分别任中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大图书馆馆长等。

余泮文(1903-1980)男,辛冲人。

1929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长征。曾任红军排长、连长、连指导员,后在八路军、解放军团部从事后勤工作。余泮文作战勇猛,先后于1932年、1934年、1935年、1941年、1942年5次负伤。1942年5月,在八路军团部供给处工作时,其所在的七六九团掩护总直属部队和师直属队转移,在日机扫射中受伤仍然安全保住了全团3个月的生活给养(银元),受到表扬。在战斗中,余泮文两耳被大炮震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其肺部、腰部仍有4块弹片没能取出。1950年蔡申熙简介,皖北军区批准其作为一等残废军人退休回原籍休养,但余泮文却继续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先后16次受到省、地、县委的表彰。

陈家贽(1911-1980)男,徐桥人,后定居安庆市。

1937年,侵华日军攻陷南昌、九江、鄱阳等地时,被困庐山。庐山沦陷后,潜越南浔铁路,西行到吉安,协助江西省公路处修建公路,参与了兴国、瑞金、赣县、鹰潭等地21个长途汽车站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1941年3月,随一群纸商和陶瓷商渡过长江,回到太湖县。8月,应聘到安庆六邑联中当教员。1942年,到潜山县野人寨修建抗日烈士公墓。1943年,任安徽省建设厅技正(即工程师),兼任省立工职学校教员。1945年4月,应潜山县天柱山筹委会聘请,完成该山的测绘工作。1950年加入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农工民主党。曾任安庆市科协副主席,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等。

赵荣声(1915-1995)男,城东雷家墩(回龙寺)人。

1937年4月,和北京燕京大学9位同学组成一个访问团到延安,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接见。8月返回安庆,成立读书会,宣传抗日救亡,并到街头、礼堂演出救亡戏剧。后来,这群青年组成安徽省抗敌后援会流动工作队,去皖西宣传抗日救国。赵荣声则去了武汉,出版了介绍革命圣地延安的《活跃的肤施》一书。

1937年12月,赵荣声去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战地服务团,以通讯组长的身份采访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写出《西线上一个盛会》的报道,发表于武汉的《群众周刊》。卫立煌由此看出他的才学,邀其任秘书。在中共党组织同意后,1938年2下旬,赵荣声前往第十四军集团总司令部报到,任少校秘书。从此,他以卫立煌秘书的身份在国民党中央军中开始了统战工作。在此期间,由中共中央林伯渠负责同他联系,刘少奇到洛阳时,曾与他彻夜长谈。由于他长期耐心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进步理论,促使卫立煌能抵制蒋介石反共、打内战反动政策,掩护了一些共产党方面的人员,帮助八路军获取了不少重要军事情报和物资。新中国成立后,任工人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赵荣琛(1916-1996)男,寺前人。

1938年,在重庆自组大风剧社,自任社长和主演,自建剧场,并演出许多程派剧目,获得“重庆程砚秋”美誉,并在重庆为毛泽东、蒋介石演出。后投帖程砚秋之门,成为程派艺术家。并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

韩述之(1909-1999)男,新仓人。

抗战期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任《学习》半月刊主编。1942年到淮北新四军根据地从事抗日活动。1943年到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日本投降后,受国民党政府委派赴台湾任首席检察官,审判日本战犯。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军管会法院法律处处长、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等。

周雨农(1905-1995)男,小池白庙村人。

1927年,任国民党左派太湖县小池区部常委,以及时传送情报使时在太湖活动的中共党员周新民等脱险,并因此而无法在家乡立足,逃往北平,后考入朝阳大学和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回国投身救亡运动。1947年任婺源县长期间,周雨农采取名剿暗保的两手策略,使共产党领导的皖南人民游击队一直能够在婺源县农村坚持武装斗争。不久周雨农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周雨农做官清廉,为政以德。婺源县旅沪同乡会和群众联赠他“大鄣祖父”匾额。1948年辞官返乡。1951年,周雨农参加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后调民盟中央机关工作。“文革”期间,周雨农蒙冤入狱,1985年平反,恢复名誉。1991年,安徽遭受特大洪灾,86岁高龄的周雨农得到消息后,立即通知住在北京的6个子女积极捐出衣物和钱财,并亲自送到邮局寄出。周雨农逝世后,其诗文被友人整理成《周雨农诗词集》存世。

何鹏男,1918年生,小池人。

曾担任市文联主席、省文化处处长等,民盟成员。抗战前后,曾参加中共溆浦地下党组织。1944年,回乡创办私立白沙中学,开展进步教 学,鼓动学生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47年,县民主政府以白沙中学为基础,建立太湖公学,何鹏任校长;1949年春,何鹏利用白沙中学掩护过孙觉等共产党员安全脱险。当国民党军队大举“围剿”时,何鹏带领白沙中学20余名教职工进大别山打游击。此后还在皖西游击区创办了安徽公学和安徽公学三分校并任校长。

祝向荣(1909-1974)男,北中玉珠人。

1931年9月在英山参加革命,同年10月被编入北中赤卫队,后扩编为游击队,任旗手,参加了保卫北中苏维埃的历次武装斗争,1932年1月,在游击队陈元畈突围中负伤。同年6月,随游击队编入北中独立营,随红山县独立团开赴英山、罗田等地。1932年入党,后随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二七九团参加长征,曾在新四旅任班长、连长。1935年,任二七六团粮管员。过草地时,因不愿意在后方医院搞运输工作被开除党籍,后一直未恢复。后任七七一团事务长,1943年到延安党校工作,1945年11月以三级残废退伍,1974年病故。

徐进(1921-)男,原名徐伯友,新仓转桥人。

1938年9月进入县抗日青年训练班学习,年底参加省属第五抗日工作团,1940年1月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淮南任地方的乡长、指导员、区长,1946年调华中局联络部学习,1947年根据组织安排回太湖潜伏,从事情报工作等。新中国成立后任县委秘书,徐桥、小池区委书记,岳西县委、合肥市委宣传部部长,合肥市人大副主任等。

吴先银(1903-1935)男,北中人,

曾任北中区区委书记。1935年被错杀于玉珠畈蛤蟆石。

詹怡新,北中玉珠人。

曾任北中区苏维埃主席、红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肃反”运动中被错杀。

鲁胜言(1904-1932)男,曾任红军营长。1932年12月失踪。

吴浩元男,曾任北中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0年被错杀。

陈怀知(1905-1932)男,北中人,北中区苏维埃政府农会副主席。1932年在湖北英山作战牺牲。

周明良(1924-1945)男,弥陀人,曾任八路军某团团长。

汪崇新(1914-1941)男,小池人,曾任鄂豫皖边区豫东分所新四军指导员。1941年6月15日被国民党一三八师杀害于潜山县五庙。

方济宽(1902-1965)男,北中人,黄铺军校五期毕业生,中将。

曾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长,陆军部兵站总监部科长,第一兵团中将政治部主任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绥远抗日义勇军,随郑洞国开 赴抗日战场,参加台儿庄会战和武汉会战。后转战云南,参加中国远征军,反攻缅甸北部日本占领军。1945年1月,随部攻占八莫。辽沈战役中在锦州为解放军所俘,1965年病逝。


本文标题:附录二部分党史人物在太湖事迹简介 - 明星
本文地址:www.0351net.com/xxs/mingxing/53066.html